世间之事若可成磅礴之势,均以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和合而成,缺一不可。作为众多木雕流派中唯一以地名命名的东阳木雕,亦是如此。东阳土地耕力不足而多产樟木,此为地利,宋时百工南渡,为东阳带来了技艺根基,此为天时,东阳人不甘环境困厄,巧思而寻得谋生之途,此为人和。此三者东阳木雕之成因也,亦延伸出了东阳木雕之风貌况味。
穷乡辟蹊径
东阳位于浙中丘陵地带,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但是穷山恶水逼出的不一定是刁民,还可能是独辟蹊径的生存之道,百姓不堪土地贫瘠之苦,于是东阳人唯有向外,读书、手艺两条路数便是首要的选择。
手艺这一端是围绕着建筑行业展开的,泥水匠、木工、雕花匠所有工种齐备,被人称作“东阳帮”,创造了东阳古民居的建筑文化,东阳木雕便是衍生东阳帮之中。
据典籍记载东阳木雕滥觞于两汉,但唐代是东阳木雕初现功用之时,此时的木雕多用于宗教,诸如佛像之类,技法也较为单一,以圆雕为主,但整体的形态较为生动,雕琢方式也更为洗练,盛唐气度也有相当的体现。如唐朝乾符年间,东阳冯高楼村冯氏家族颇为显赫,家中兄弟二人,兄冯宿曾任剑南节度使、吏部尚书;弟冯定曾任工部尚书。其宅邸奢华雕琢精美,有诗云:“高楼画栏照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可窥见当时东阳木雕的端倪。
时至两宋交替时,北方氏族大批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手艺人,东阳木雕得以强盛发展,东阳一地也逐渐开化。据《东阳市志》记载:“南宋以降,北方氏族大量迁入,百工之乡逐渐形成,民俗随之日趋丰富和糅杂。显著者为由‘不想去其乡’,‘不事文饰’,‘不习工商’到外向开拓,涉洋出海,兴学重教,负笈从师和百工竞技的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转变。"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东阳建于五代时的南寺塔倒塌,其中发掘出观音及善财童子塑像各一尊,据考证应雕于北宋建隆三年,其中的善财童子颇为完整,其立于雕有云纹的莲座之上,童子整体神态灵动,眉目间神情具现,衣纹中飘逸尽显,刀法洗练,风格古雅,可见此时的东阳木雕已然颇具水平。
到了明代的时候,东阳木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此时留存的许宅、光裕堂等建筑中可以得见当时拙扑洗练,构图简洁的风格。到了明代后期,整体风格由简洁逐渐向繁复转变,构图也出现了多层次,在疏密和形神上更为讲究。此时所谓的“雕花体”已然出现。
到了清代一本《芥子园画谱》影响了整个木雕风格走向,东阳一派也不例外,出现了所谓的画工体,其以画谱为范本,着意刻画画作中的意境和细节,将精雕细琢的工艺水平全面提升到卓越的层次。此时的东阳木雕在选材、工艺、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己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但是过分的讲求细节和模仿画作,反而使作品变的笼杂,失去了原来质朴形神皆俱的风貌。明清时期。
鉴于此种情况,现代的东阳木雕大师如杜云松等老先生,破繁归真。将画作的真谛抽取出来,再融入木雕工艺的同时,又不失却木雕本来的况味。形成了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的新的艺术特点。
东阳一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绵延千年而仍然存在、发展的民间工艺,其间饱含了东阳人卓绝向生连绵民俗史卷,有着别种流派难以企及的厚重。
天工出布衣
民居是东阳木雕的主要舞台,且东阳文风盛行。文人清远雅致,崇尚隐逸的审美情趣对于东阳木雕的影响颇为深远。使得东阳木雕呈现出不同于皇家木雕的穆雍庄严,也不同于潮州等商贾之地木雕的富丽奢华,的清雅素净之风格,守住了一份出身布衣的质朴。在木材的选择上多以樟、椴为主。东阳地区气候温和,是樟木生长的绝佳环境,也为东阳木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樟木木质细密,易于雕琢,且纹理精美,东阳一派的木雕中多数保留了此种纹理的展现,在施漆时,多采用“清水活”,所谓清水活就是以不上色或者上浅色来保留木纹原来的样子。归以上因素,东阳木雕常被称之为“白木雕”。
就具体的技艺而言,东阳一派是以平面浮雕为主体。其根源还是在功用上,作为建筑中的木雕,观看的角度多为单向为主,而且此类木雕要以保证建筑的实用性为前提。但是这并没有制约东阳木雕手法的多样性,因为建筑不同的区域对木雕的施用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视角高远的屋驾可以施以深浮雕,腰板之类的地方则以浅浮雕为主,至于有通风需要的门窗之处也是有透雕存在的。正是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使得东阳木雕的手法相当全面而多样。
我们不妨平面浮雕工艺为例,略见东阳木雕工艺的精妙。整体来讲这种工艺讲究留白,以线面方面雕刻出画面,这种方式雕刻较浅,风格近似于绘画,具有较强的平面感。
其中还可以根据深浅分为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其中浅浮雕主要是以严谨的线条来表现事物,这种雕工要求工匠有相当强的绘画素养。深浮雕雕刻深度较大,主要以面来表现,这对造型和结构的把控能力。
而且此种工艺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例如多层叠雕工艺,便是现代的产物,年《白娘子的故事》这一作品中首次展现。其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半圆雕、圆雕等工艺,将整个构图层次分为多个单元,分别雕成后,在事先做好叉格板,将各单元根据远、近景做鱼鳞状排列。这种工艺的关键在于各个单元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各层次间的整体展现。
在工艺上东阳一派没有受限于现实的束缚,而是在建筑的美观诉求下延伸出,诸般繁复至深,种类繁多的工艺,为全面的艺术表达构建出坚实的基础。
雕琢遵教化
东阳木雕虽然浸透了市井文化呈现雅俗共赏之貌,但是儒家文化对其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其延续了宋明以来推崇以人为本、中庸、忍让、孝慈等文化观念,使东阳木雕的审美和教化价值得到凸显。
以现存的卢宅为例,其可谓东阳木雕集大成之处,就连每一个建筑部件无一空缺,不论部件的位置、大小都可以在上面看到做工精良的木雕作品。其间雕刻题材颇广,有寓意吉祥的梅兰竹菊、福禄双全,也有《八仙过海》《太白醉酒》《苏轼牧羊》等传说、历史故事题材。但是数量最多雕琢最为精美的当是反应“忠孝节义”儒家道德规范的的题材,如《二十四孝》,在这一故事中人物的孝道都具有代表性,均表现了仁爱、慈善的思想是后人学习的典范。表现忠义题材的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作为民居中的装饰题材,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题材无疑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东阳木雕自两汉延续至今,千年的流变中,洗尽铅华,不断发展。在丰厚历史文化的积淀,负载美好愿望的艺术形式中,构建出民间艺术的宏大语汇,其出身布衣,追求素雅的风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和文化内涵。行于东阳民居中,随处可见的精美木雕,千年的历史仿若流动于眼前。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