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成语十个故事传说十个谚语展示

"

为大力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以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声音,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提升岛城居民的中医药文化素养,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青岛市中医药学会遴选了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的十个成语、十个故事(传说)、十个谚语,现予以公布。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大量的成语、故事(传说)、谚语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其中很多蕴含着中医药智慧、中医药理念、中医药方法。青岛市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把此次公布的十个成语、十个故事(传说)、十个谚语作为中医药文化主展馆(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与教育,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宣传,使群众深刻感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文化氛围。

青岛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项目之

“十个成语”

1沁人心脾

原指吸入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进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美好感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中医讲五气——臊、焦、香、腥、腐,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香气发散,辛香入脾,可使人神清气爽,内心产生愉悦、舒适的感受。

2乐极生悲

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容易发生悲痛的事情,也有物极必反的意思。中医理论认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之极可转为阴,阴之极可转为阳。悲、乐是两种相反的情绪,故乐之极可生悲。

3肝胆相照

比喻人与人交往,真心相见,以诚待人,心心相印、互帮互助。在中医藏象和经络系统中,肝和胆解剖部位相近,肝藏血、行疏泄、主谋略,胆,藏精汁、以通为顺、主决断,肝、胆互为表里,功能互帮互助,密切相关,故云肝胆相照。

4釜底抽薪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锅中之水自能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用泄火通便的办法从下泄热,用于上中二焦热盛之证,而非见热清热扬汤止沸的治法,治标不治本。

5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物腐虫生,指物先腐而后虫生,与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脉相承,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外因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

6药食同源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很多中药可以食用,很多食物可以药用,两者都具有“寒、热、温、凉”之四性,“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可以纠正人体的偏性,所以说药食同源。

7心平气和

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烦躁或压抑的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志变化,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当某种情志表现太过时,就会引起相关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保持心情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8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体现了中医“致中和”的思想,即讲究维持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机体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中医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各种办法,使机体回复到平衡的状态。

9针砭时弊

砭:是指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或石片。针砭,本意是说用针刺、砭石治病,引申为指出、发现和纠正错误。比喻时代和社会问题应象治病一样,通过针砭之术,以使问题解决。

10妙手回春

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比喻将颓势扭转过来。中医学认为,春天属肝,主生发,给人带来希望,因此讲妙手才能回春。

青岛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项目之

“十个故事(传说)”

1神农尝百草

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远古时候,百姓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的果实充饥,吃螺蚌肉果腹,经常受到疾病和毒物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神农氏遍尝百草,每天遭受无数次的毒害,辨识植物是否有毒及其药性,让百姓避开有毒的植物,并为百姓治病。后人托其名著成《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了重病,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位叫缓的医生前去。在缓未到之前,晋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缓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才能躲避它?”另一个小孩说:“我们住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缓到了晋国,给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他说:“您的病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您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可以用攻法治疗,补的药物又到达不了,我也无能为力了。”缓的话与景公的梦境完全吻合,这让景公又佩服又惊讶,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现实了。“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引申为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3扁鹊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鹊带着两个弟子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到半日,还没有装殓。扁鹊问明情况,判断太子并未真死,于是说自己能让太子“复活”。国君听闻,亲自出来迎接,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是得了叫“尸厥”的病,并没有死。于是扁鹊让一个弟子针刺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扁鹊又让另一个弟子为太子做药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又进一步用汤剂调和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扁鹊却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这个人并没有死,我只是把他的病治好罢了。”

4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一个神话故事。传说西汉年间,今湖南郴州人苏耽,在乡里以仁孝闻名,苏耽得道成仙,飞升之前,对母亲说:“明年此地将有大疫流行,咱家的井水和橘树可以治疗。若有患病之人,可以给他一升井水和一片橘叶,煎汤服下后就可以痊愈。”第二年,当地真的发生了瘟疫,苏耽母亲依他所言,用井水和橘叶为病人治疗,果然都痊愈了。当地百姓遂尊称苏耽为苏仙,迄今湖南郴州境内还有苏仙岭、苏仙观。自此,“橘井泉香”这一佳话便流传下来,“橘井”也成为医药界的代名词。

5悬壶济世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曾做过管理集市的官员。有一天,他看见集市上有一个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卖药,卖完药就跳进葫芦中不见了。费长房在楼上看得真切,大为惊异,断定老翁绝非等闲之辈,就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道他的来意,带他一同钻入葫芦中。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美酒佳肴,遍布其中。于是费长房随老翁学习医术与修仙之道十余天,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回到家乡后,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甚至令人起死回生。后来,民间大夫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称“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

6华佗与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流传年代最为久远的传统健身术,由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而创造。五禽戏旨在模仿五禽的动作和神韵,拉伸经筋,柔筋健骨,刺激人体脏腑、经络及穴位,通畅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并模仿五禽神态以养心调神,保持心神宁静,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7虎守杏林

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曾隐居在江西庐山行医,但从不索取酬金,每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待到杏子黄时,他在林中建了一个谷仓,并告诉人们,但凡有买杏子的,不用交钱,也不用和他打招呼,只要拿一筐稻谷来,就可以换一筐杏子。由于对董奉的敬重,来买杏子的人很多,也都很自觉,并不多拿杏子,也不少交谷米。一次,有个人多拿了杏子,杏林中的老虎就冲出来对着他大吼,他拼命逃跑,杏子撒了一地,回到家一看,剩下的杏子竟然正好和送去的谷子一样多。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救济贫民。后世以“杏林”指代中医界。

8杯弓蛇影

晋代的乐广有一位好友,好久没来做客。终于有一天再来,乐广问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好友说:“上次在你这喝酒,忽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碍于情面,还是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去,但从那之后,总觉得有蛇在腹中蠕动,整天忧心忡忡,恶心欲吐,最后竟病倒了。”乐广回忆上次宴请宾客的时候,家中墙壁上挂着一张弓,猜想好友所见杯中的蛇,应该就是弓的影子。于是请朋友还坐在上次的位置,倒了一杯酒,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9中药“刘寄奴”

中药刘寄奴分北刘寄奴和南刘寄奴两种。北刘寄奴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南刘寄奴是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二者均具有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相传“刘寄奴”的名字源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称帝前,曾率兵出征新洲,在追剿敌军时,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去路,刘裕张弓搭箭射中巨蛇,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然听到悄悄细语声和杵臼之声,便派兵士前去查看,只见数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兵士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说:“我们并非敌兵,只因昨日刘将军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故命我们捣药治伤。”兵士们将此回禀刘裕。刘裕非常诧异,近前去看,众童子却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兵士将草药带回,将这种草药试敷伤口,甚是灵验,便在军中推广使用。兵士们认为是刘裕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小名命名为“刘寄奴”。

10中药“徐长卿”

中药“徐长卿”,来源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的功效。传说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不小心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也不见效,只好张榜招贤,有个民间医生徐长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他用自己采来的“蛇痢草”为李世民内服外敷,连服三天,药到病除。李世民问药的名字,徐长卿却吞吞吐吐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旨谁也不准说“蛇”字,否则就要治罪。此时魏征为其解围,问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忙说是,李世民感念徐长卿治好了他的病,遂将此草药赐名“徐长卿”。

青岛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项目之

“十个谚语”

1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意思是说,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小儿脾胃运化功能不够强,虽然需要水谷营养,却不能多吃,否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小儿肺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故应注意不要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反而容易受凉,导致风寒感冒等,引起咳嗽、肺炎等疾病,且往往容易反复,不易痊愈。所以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2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寒从脚起”,意思是说,人的脚部在肢体末端,阳气不容易到达,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特别是严冬季节,双脚会倍感寒冷。所以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用热水泡脚,按摩足部等,增强身体抵抗力。“病从口入”,是指饮食不洁或不节(过饥或过饱),最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疾病。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调和、适宜,防止病菌侵入。

3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人在大饥时,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差,此时如果进食过多,会造成食物不化,结滞于胃肠内,造成胃胀,重者可致人死亡;人大渴时,心肾功能减弱,此时若大量喝水,水饮积聚于体内,影响肺、脾、肾功能,致使气血失常,严重者造成猝死。

4药补食补,不如心补

“是药三分毒”,再滋补的药使用不当也会给脾胃增添负担;食物吃得多了,非但起不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虚火上升。而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好心情,可以气血顺畅,百病不生,远胜于服补药和食补。

5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冻一点,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春捂”,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常有春寒侵袭,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风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宜顿减。“秋冻”,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要急于增添过多的衣服,此时可以加强锻炼,从而促进气血运行,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当然,春捂秋冻有讲究,要适度,不捂不冻不行,捂过头冻过头也不行。

6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意思是说,鱼味道鲜美,但多吃容易导致内热蓄积,即“生火”;肉美味可口,多吃则会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即“生痰”。一般来说,鱼、虾、蟹和各种肉食,长期食用都可助湿生痰,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新鲜蔬菜以及豆制品,则可补助气阴,助养脾胃,通调水道,有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所以,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适当减少肉、鱼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豆制品,有利于身体健康。

7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中医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抵抗寒气,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当然,不能盲目进补,要因人而异,对症进补,同时,脾胃虚弱者、小儿等人群不宜进补。

8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且金石属阴沉降,乃痼冷之物。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主,如果久坐石凳,寒凉之气侵入人体,会导致脏腑代谢失调,尤其容易伤及肾脏。“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潮湿闷热,露天的木质椅凳由于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且木属阳升发,如果久坐木凳,易受湿热侵袭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9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散步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走路时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促使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调百脉而畅神志。同时,适当的行走能够对足底重要穴位——涌泉穴起到按摩作用,涌泉乃肾之所出,可灌溉周身各处,对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10笑一笑,十年少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笑能解忧、安神定气,经常笑一笑,保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不烦不恼,能够养正气,促进气血周流、筋脉通利,预防疾病,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

-来源: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ebitrade.com/myxs/myxs/2501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