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母题
摘要: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绘画母题“苏武牧羊”切入,该母题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题材。从古代到近代,“苏武牧羊”母题得到不断地延续,对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深远意义。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探讨苏武牧羊母题在汉代原典中的具体语境,其次分析“苏武牧羊”这一绘画母题在宋代的兴盛,最后将视角锁定在抗战时期国画家关山月在西北写生创作的牧羊图像,阐释这一母题的衍化,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爱国主义;苏武牧羊;王道亨;关山月
随着研究者的逐渐深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挖掘也在不断地完善,在当今跨学科和文化交流的诸多视角之下,将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纳入国际视野、中西比较以及学科交叉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希望以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及其当代价值为题展开讨论,列举具体的母题“苏武牧羊”加以分析,探讨其从古代到近代的延续,以及对当下所产生的重要价值、深远意义。
一、“苏武牧羊”母题的原典
苏武的故事源于班固所撰《汉书》,书中多次提到苏武出使匈奴的事迹,但最能体现其爱国精神的是他持节牧羊的故事,班固于《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中记载道: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1]
在天汉元年(公元前年),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但被匈奴人单于扣押,多次威胁利诱,想让他投降匈奴,但苏武以绝食相抗。后单于将他流放到北海,扬言要公羊生子才会放他回国,于是苏武手持汉节牧羊,绝不言降,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一直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才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爱国节操。
因此,根据《汉书》原典的记载,“苏武牧羊”的古典母题便成为艺术家表现爱国精神的对象,文本中提到的汉节、公羊也成为画面的主要构成,这一题材在受辽金侵扰的北宋盛行,成为画家表现爱国精神的重要母题。
[1][汉]班固编撰《前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册c页。
二、“苏武牧羊”母题在宋代的兴盛
在宋代,有许多以诗句为画题的考试,画家均采用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如面对“深山藏古寺”,艺术家在画面错综复杂的山林中只露出一塔尖;为创作“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在马蹄周围画上飞舞的蝴蝶,这些题目也因此激发了一大部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智慧。除此之外,还有一句画题常被人们忽略,那便是出自唐代崔涂《春夕旅怀》中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首诗描绘了“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这种对家乡浓厚的思念,通过庄周梦蝶以及杜鹃啼血的典故,结合月三更的悲凉环境加以表现,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思乡之心切。对此,徽宗朝一位名为王道亨的画家创作了《苏武牧羊图》,上文原典中提到,苏武是汉代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匈奴俘虏之后并不屈服,从而导致被匈奴人流放,以在草原牧羊为生。关于王道亨巧密精思的创作,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载:
王道亨者,郫人也,七岁能画,用笔命意人不能及……入学试官出“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题”,道亨乃画《苏武牧羊图》,被毡枕节而卧,双蝶飞扬于上,形容沙漠风雪景象种种奇绝,又作林木扶踈,上有子规,月正当午,树影在地亭榭楼台隠隠可辨……因置魁选,翌日进呈徽宗,命为画学录出。[1]
成都人王道亨以《苏武牧羊图》来应对“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画题,他在画中描绘了衣衫褴褛的苏武以及艰难困苦的环境,将人与自然统一在画面之中,通过这种对人的状态和周遭风景的描绘,既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又体现了爱国的情感,这与北宋末期艰难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现已无法得见王道亨所画的《苏武牧羊图》,但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幅传为南宋李迪所作的《苏武牧羊图》,在该图中,可以看到画面中心有一人物,他左手拿着汉节,以示对汉朝的忠诚,右手掩面回顾四周,其身后跟着两只羊,整幅画面处在一个被树石包围的场景之中,展现了对家和国的思念。虽然王道亨的《苏武牧羊图》是画院的应试题目,但从这种对情感的巧妙处理,对景物的借用,亦能体现爱国情怀的抒发。以这一重要的文化内核为根本,以及对沙漠风景的描绘以及对思乡、爱国情感的表达,让笔者想起近代关山月的西北写生山水画,这正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采自[明]曹学佺,《蜀中广记》,第卷。
《苏武牧羊图》传南宋李迪绢本设色
24.4*2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苏武牧羊”母题在抗战时期的衍化
年7月7日,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的美术家们也意识到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要保卫国家,不能不捍卫民族的尊严,不能不捍卫民族文化的尊严。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界在表现抗战宣传主题的同时,还积极号召美术家表现人民生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挖掘中华历史。于是在年,关山月踏上了艰难的西北之行,他与夫人李小平,挚友赵望云一起先到达西安,又从西安到兰州,一路上骑着骆驼,经由河西走廊,出了嘉峪关,登上祁连雪山,最后到达佛教艺术宝库敦煌。
西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画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这一时期艰难的政治环境以及家国情怀的流露,爱国主义精神在其画面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反映。但他对这种情感并非直白地书写,而是将古画中的古典母题“苏武牧羊”进行衍化,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祁连放牧》关山月年
47cm*56cm关山月美术馆藏
例如,创作于年的作品《祁连放牧》,仿佛与上文所说的《苏武牧羊图》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在对牧羊的主题进行描绘。关山月的这幅作品色调偏浅,表现了雾气尚未散去的清晨雪山。画面上部的三分之二部分几乎全部为白色,在这片白色中,有用浅墨飞笔勾勒的几座缥缈的雪山,雪山与地上的景物之间有长条状的断白且右往右方倾斜的趋向,与之相呼应的是画面中央向右倾斜的两位牧羊人。乍一看去,一股压倒之气势扑面而来,这种运动感还让我们想起了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同的是,行走山涧的行旅队伍被气势恢宏的羊群所替代。由此看来,虽然母题上有所相似,但《祁连放牧》中的羊群不再像上文李迪的《苏武牧羊图》中哀嚎的绵羊,牧羊人也并非掩面而泣,画中的牧羊人后方所率领的好似千军万马,在对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发起抗争,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感,给了每一个观画者更直观的情感抒发,激起观者内心的爱国情感和抗争力量。当我们思考祁连山这一具有重要含义的地标时便会想到,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并将其战胜后,匈奴人所作之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此作品亦可知晓,对情感的处理孕育于景物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强化了人的坚定毅力和抗争力量,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西之辩、古今之辩非常激烈的民国时期仍能有所延续,也证明了爱国主义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苏武牧羊”汉代原典中文本的追溯、宋代图像的表现以及近代画家所做的衍化,我们看到了这一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延续,也启示我们在当下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为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中的延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汉]班固.前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册.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俞剑华注.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采自[明]曹学佺.蜀中广记[M].第卷.
4.钟跃英.苏轼美学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古典艺术之精神[J].美苑.(1).13-15.
5.赵连连.宋元以来苏武形象的接受研究[D].集美大学..
6.何洪源.丹青难写是精神——黄慎《东坡赏砚图》《苏武牧羊图》赏析[J].收藏家.(6).
「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ebitrade.com/myxs/myxs/250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