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发现两千年前中国书法,记录汉朝昔日荣

中学语文课本里,收录着范仲淹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古人眼中,勒石燕然就等于保家卫国、立不世之功。甚至还有人讨论“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哪个更厉害。

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在狼居胥山设坛祭天,到东汉大将军窦宪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两汉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信条。不过,清末以来,很多学者发出了质疑之声,他们认为这两个故事有可能是当时人夸大的结果,甚至只是一个传说。

民国以来,专家们指出,汉与匈奴间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总得来说,汉朝付出的成本更大,而诸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以及苏武牧羊的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出来为自己“挽尊”的。而上世纪蒙古国的一次发现,狠狠地“打脸”了某些专家的论断。

年8月15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考古队宣布,在中戈壁省杭爱山(古燕然山),发现一处摩崖石刻。经过中蒙两国联合考察,发现这一摩崖石刻共20行、余字,以隶书刻成,并成功辨认出其中字,内容与《后汉书·窦宪传》相关记载吻合,确定这是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令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

此铭由班固亲自撰文,文辞华美、气势宏大。结合汉碑与汉摩崖石刻两大书写体系之间,也就是说,《封燕然山铭》字形虽大,但笔画却不粗浑,做到了古朴精秀,这是吸取汉碑隶书特点;同时,结字方整宽绰,波挑不兴,又有豪迈浑朴之气,这又是摩岩石刻的典型特征。

据张怀瓘《书断》记载:“(班固)官至中郎将,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他不仅善篆,隶书也极佳,据说此铭是他先将原文写于崖壁之上,再由刻工依字凿成的。受此地风力、气候、石质等因素影响,笔画如今尖细轻盈。学者推测当年应是以尖刀单刻而成,字口也较浅,因此今日逐渐风化消平。

不过,这倒让《封燕然山铭》格外筋骨外露。此作以方笔为主,行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笔画多方起圆收,隶中带有篆意。作为隶书中的方正一路,为了避免产生呆板凝滞,将横画、竖画进行适度拉长,并在转折处圆笔处理,形成弧转类的装饰性笔画,以增加动势和弹性。

整体来说,《封燕然山铭》处理得四平八稳,并没有篆书处理时的过度夸张,始终有记功时的庄严严肃之气,字形方正,大小参差错落,是汉代摩崖石刻的佼佼者。《封燕然山铭》记录着武德充沛的汉朝昔日的荣光,留给后人的是无限追思与遗憾。

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ebitrade.com/mysm/mysm/2507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