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战车》:一念心声,生亦奔跑
文/一九零零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了一首名为《米尔顿》的诗词,“带给我闪亮的金弓/带给我欲望之箭/带给我长矛:拨开云雾/带给我烈火战车/思乡之战不会停/手中战剑不会松/直到我们将耶路撒冷建造,在英格兰迷人的草地。”诗人以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同黑暗现实社会做殊死搏斗后憧憬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智慧。在一系列表现诗中那股不服输,不气磊的运动题材影片里,由休·赫德森执导,并以《米尔顿》诗句为片名的电影《烈火战车》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看似讲述了两个青年,两种人生的故事,实则无意间勾勒出了贵族与底层二元对立世界的尴尬样态。只不过,在这个以体育为核心的二元对立的“旧”世界是被消解后呈现出了超越自我、坚持信念与执着向前和谐共生的“新”世界。或许,歧视与公平之间,耻辱与勇敢之间,失败与成功之间,只隔着一道门,就看我们能不能横穿而过。电影《烈火战车》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走过这道门的两个不同背景的青年学子被塑造成奥运英雄,并进而诠释一念心声,生亦奔跑的决心与勇气,甚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智慧内涵。
这位以纪录片、电视片和广告片先闻名的英国导演,于年根据英国二十年代的两个青年短跑运动员参加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真实事件改编成的电影《烈火战车》,不仅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原始剧本、最佳影片等奖,还被广泛报道,成为鼓舞英国乃至全球对于信仰,对于梦想,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的著名艺术作品。电影聚焦于两个年轻人,为了一个梦想不断努力,最终获得奥运冠军,并还原其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惆怅。本来,这只是剑桥大学内的一项业余体育项目,就像薯条要加番茄才更有味道一样,这些学子以体育为核心,打破隔阂,练就不屈不饶的人格。颇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新生晚宴上院长的演讲上已经明确的指出,“不要因为任何外力而半途而废”。事实上,院长的致辞贯穿了整部影片,使人物在青春与梦想的碰撞中寻找到现实的责任和力量,并成为主人公奔跑的最强动力。
北宋诗人苏轼曾写过《晁错论》,文中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果将其放置于电影《烈火战车》之中,可谓恰到好处。影片中,时钟敲打,步,12声铃响,环绕奔跑,无疑构成了一个证明自己的“独步天下”的空间。如果说,遭遇种族歧视后想获得平等权利是一次自我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那么打破年来从没有人挑战成功的环校挑战赛的记录,就是一次以自我争取,赢得尊重,甚至坚韧不拔之志的淋漓尽致地诠释。同时,这位从小就表现非凡运动才能的埃里克·利德尔,也冲破重重阻力像野兽般奔向奥运赛场。跑,对于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而言,就像鱼儿需要水才能自由自在生活,鸟儿需要翅膀才能翱翔天空一样,并以“自我”、“本我”,乃至“超我”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内心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超验同一。
影片中,苏格兰高原,两百码冠军赛,以及雨中奔跑的场景,都描写出了埃里克·利德尔对于奔跑的执迷,尽管他以橄榄球的成绩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国际运动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埃里克·利德尔在爱丁堡国际大学雨中的演讲,则具有一种穿透现实媚俗的力量。“信仰就像赛跑一样,很辛苦,需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我没有比赛的秘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那么一直冲向前方的力量从何而来?从心中来。”从心中来,不仅仅是简单地源于民族意识,还是人们对于奥林匹克的热爱,更是对自我内心奔跑时呐喊的践行。它已然成了埃里克·利德尔的一种信仰,对于青春,对于梦想,对于生活,以及所有人对于奥运会精神的信仰。另外,在苏格兰队与法国队比拼的赛场上,导演休·赫德森利用自己的镜语风格为我们全方位的展现了埃里克·利德尔“跑”的疯狂与努力。奔跑时,埃里克·利德尔被对手撞倒在地,而又爬起来像狮子见到猎物一样疯狂的追赶,并第一个冲过终点,让观看者热血沸腾,欢呼不已,就连坐在一旁的哈罗德·亚伯拉罕也深深震撼,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求胜意志如此旺盛的跑者,他跑起来像野兽一般,让我望之丧胆。”如此,在年伦敦比赛中哈罗德·亚伯拉罕忍不住扭头看了埃里克·利德尔而与金牌插身而过。
于是,哈罗德·亚伯拉罕在教练穆沙比尼指导下,为了提高两码而努力。从人称“加州炮弹”的查理派杜克、“纽约闪电”杰克森舒兹、埃里克·利德尔的分析,哈罗德·亚伯拉罕看到了进步的可能,那是源于内心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望。像羽毛般轻盈的步子、高抬腿、测试、山里奔跑等都表现了哈罗德·亚伯拉罕的努力与追求。在这场锻炼自己的场景中,导演利用了互相交织的线索,将埃里克·利德尔锻炼的画面切入,形成一种奔跑的戏剧张力。当然,这些所有的努力,只为了冲击奥运会,在赛场上战胜对手,甚至超越自我。年,在巴黎举行的奥运会上,哈罗德·亚伯拉罕打败了世界上最快的两名美国跑者,获得冠军,并最终成为英国体坛元老。而埃里克·利德尔以自己高抬着双腿、向后高昂着头、大张着嘴,并大幅度挥舞双臂的方式,摇摇晃晃冲过了米的终点,不仅力压群雄,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欢呼,拥抱,呐喊,终于在这一刻定格,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他们身上,像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牧羊少年寻到宝藏一样惊喜和迷恋。可是,这终点的辉煌,是一个人苦苦挣扎和默默奋斗后所获得的礼物。不管是埃里克·利德尔遭遇姐姐的阻力,要他管理教会,以及与信仰冲突不能在安息日决战奥运会等,还是哈罗德·亚伯拉罕比赛失败后一个人黯然销魂地坐在观看台苦苦冥思,都无疑是对一个人在追梦时窘态的最真实刻画。只是,阻力也好,绝望也罢,只要努力挣脱,只要奋力前行,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埃里克·利德尔获得了姐姐的支持,哈罗德·亚伯拉罕克服了重重阻力,一起站在了奥运会的金字塔尖。
当最后一个奔跑的镜头与第一个镜头重合,一切早已不言而喻。灰暗的天空、翻滚的大海、漫过双脚的海水,一群年轻人——哈罗德·亚伯拉罕、林西、史塔蒙——看着远方,尽情地奔跑,无拘无束。他们不恐海浪、不惧暴风,他们只是在沙滩上努力奔跑。奔跑,是青春岁月最美的方式,是青春活力的表现,是战胜死亡的年轻。记得早在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崖上就刻着这样三句话:“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是的,朋友,奔跑吧,不要停下你的脚步,也不要吝啬你的步伐,坚定的奔跑吧,就像随着影片中蓬勃气势的电子弦乐,随着以哈罗德·亚伯拉罕为首的二十几个身着白衣白裤、赤脚奋力奔跑者,奔向远方……
一九零零,专栏影评人。博客链接: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ebitrade.com/mypz/2497025.html